当前位置: > 点心知识 >
关于“十大岭南传统美食”中广州艇仔粥的由来与典故
2020-07-16 作者:嘉政点心 来源:点心培训 浏览次数:
2009年曾经有一个调查,是关于广府地域文化认知度的,最终获得广府地域文化认知度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:粤剧、艇仔粥、骑楼街。这足以证明广府美食中,艇仔粥的核心地位是多么的崇高。艇仔粥作为广府民间的一个高知名度特色美食,其发源的典故也是有着多个版本,今天则由嘉政的丁远发师傅来分享一下。
这个典故比较有趣,是关于老西关的一个“富二代”的故事。旧阵时有个好食懒飞的西关大少,父母去世后把丰厚的财产败个一光二净。幸得老仆忠叔不但不离不弃,还拿出棺材本买了一只小艇,逐日起早摸黑熬一大锅粥让自家少爷沿河叫卖。这粥卖得十分红火,名叫“艇仔粥”。西关大少后来改邪归正,过上温饱的日子。
其实这个典故真实度不高,因为其有着明显破绽。明清两代在雍正皇帝之前疍民的地位在四民(土、农、工、商)之下,有如贱民。虽然雍正爷恢复了他们的国民身份,但旧社会对疍民的偏见积习难除,广州城中莫说西关大少,即便是陆上的贫苦人家也是宁愿当乞儿不肯上艇谋生;其次,水上人家的生计是打鱼、运输、摆渡、做小买卖和疍女卖淫,男女之间有严格的分工,卖艇仔粥的营生全由疍家妇女包办。有道是“骤来艇尾人娇,不觉埗头粥滚”,连疍家爷们也不插足,又岂会出现西关大少卖艇仔粥的匪夷所思的奇观?
艇仔粥其实是旧时水上人家的寻常饭食。旧社会疍民为了节约粮食,尤其是遇上荒年或青黄不接的时节,一日三餐只好拿大米掺了芋头和花生熬粥,有时也加进石螺肉吊味,碰上盛夏时省城的陆上居民改换口味,捎带也多熬点卖给他们。这艇仔粥可口而且顶肚,还照顾了穷人的荷包,于是名声不胫而走,惹来更多的市民到荔枝湾尝鲜。这时节为了迎合省城人刁钻的嘴巴,乖巧的疍家妇女首先把难登大雅之堂的芋头撤去,花生仍然保留但炸得又脆又香,石螺肉换成新鲜的鲩鱼片,吃时洒上切成薄片的油炸鬼和葱花,艇仔粥就这样完成华丽的转身,闪亮登场了。
艇仔粥在省城扬名立万之后还有个插曲,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前它随着省城逃难的市民和疍民传到梧州。抗战胜利后梧州的艇仔粥声名鹊起,其时梧州境内的西江河畔泊了许多小艇,每只小艇分成若干间隔,摆一张桌子,放着一碗碗现成的材料,让食客DIY自行搭配,然后老板娘浇上一勺滚烫的粥,清风明月,波光粼粼,美景与美食相得益彰。不知如今梧州可复当年盛况?
梧州我们尚不得知,但是在广州,艇仔粥已经成为了认知度最高的前三之一。大小茶楼、宵夜大排档,无人不知艇仔粥这道美食。像嘉政早茶点心培训学校的丁师傅,是真正的广府美食的宣传者,做广州早茶培训5年来,培养了海内外数千的广式点心学徒,把真正的广府美食带往全世界。